电影声音的设计 – 赵楠

 

关于赵楠:

赵楠老师是著名电影声音制作人,也是国家一级录音师、中国电影家协会成员、奥斯卡评委成员。代表作有《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画皮》(二)、《催眠大师》、《皮绳上的魂影》等。多次获得金鸡奖、金像奖、金马奖的奖项和提名。赵老师的声音创作经验非常丰富,也是中国电影声音制作的代表人物之一。

各位好,我是一名电影录音师,叫赵楠。今天很荣幸能给大家做一个电影声音的分享,来讲一下我自己对声音和对电影声音的一些理解。

电影的声音如何去配合故事的发展

电影是一种声音跟画面相结合的展现形式,有一点点像网上的这些流媒体的一种形式。只不过电影跟网上的产品区别在于,它需要有标准的还音条件、标准的观影条件,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电影院。另外呢,我们先要了解电影应该承载的是什么的东西。电影呢,是一个要讲故事、要塑造人物、还要表达情感,还需要让观看者可以感受到电影创作者们想表达的世界观跟价值观。我们老说的“身临其境”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电影还会给你带来一种你从来没有的体验。比如说未来感,宇宙外的空间是什么样子的。当遭受到骤风暴雨,这种灾难是什么样子的。这些特殊体验其实都是电影可以给你带来的。

电影的声音应该如何配合电影的表达

它有几个要点,它的宗旨其实就是还原客观的真实、渲染主观的情绪,让你在观看电影的时候可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的一种技法、一种表现方式。那我们的电影呢,也是有电影的语言,电影的语言很丰富。我们作为电影的声音工作者,或者是摄影工作者,或者是美术工作者,作为集体创作艺术的一个创作者来说,应该要善于运用屏幕之外的想象力和屏幕之外的声源。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大家都知道,在电影院里观看电影的时候,视觉在正前方,它的影像是从正前方的一块幕布上投射出来的。那如果我们要看3D电影呢?它通过技术手段,让视觉看上去是立体的。也就是说,原来在幕上的那个人,他可以走到我的脸前了。但是3D电影的画面还是在正前方。有一些博物馆、科技馆会有360度幕,像是天文馆里的环幕。这种画面是有维度的,通过不同的形式展现这个维度在哪。

电影是视觉加听觉的艺术,想做一个好的电影声音,你要让你的声音脱离掉你视觉可看到的空间。在电影教学里,这叫画外空间。你看到的方位很有限,但你听到的方位是无限的。我现在能看到的,就是坐在这的一片你们。但是可能有一摄像机在拍我,也许在大街上,也许在外面的工位里,也许在楼道里。可能还有一些人通过这些直播来看我。所以当我们要处理它的时候,你要考虑到你的画外、视觉之外的元素。现在很多网络产品是立体声的,或者是单声道的,它有一个音箱的概念。在电影院里来讲呢,现在最基本的电影声音还音都是5.1。也就是说它是环绕的,这些音箱它本身已经脱离开银幕的位置了。你要运用到这些在银幕之外的声源,要考虑到除了我看到的那些东西,我还能干什么,这个世界还在发生什么。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他一定是用镜头语言来拍摄的,会用最简单的方式和最短的时间,把他的故事给讲明白。但是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在你看到这个人的时候,其实这个世界还有另外一些事在发生。比如说我们两个人在屋里聊天,一个特别简单的场景。镜头可能是拍你一个,拍我一个,然后侧面再拍一个互相是坐的什么位置。如果我们的声音只把你的台词、我的台词,和这个房间里的环境声给铺设上,其实并没有讲一个很好的故事。因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房间,和我们这个房间窗户外边、门外边,包括刚才我在讲这件事的时候,其实有人在出出进进。这些声音可能会打扰到我,这些声音也有可能说是让你觉得“哦,这不是一个私密空间”。

我们如何让电影的声音和画面配合好,达到我刚才说的“故事讲清楚了,人物塑造完整了,情绪渲染好了,这个电影所要表达给你的世界观你get到了”,就是利用两个方法:一是你的技术手段,要利用所有可发声的声源;二是要充分地更加关注画外,而不只是我们看到的。

声音对我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生理层面

听觉是我们的五感之一,听觉相对于别的感官来讲更被动一点。如果我不想看到你,或者我很害怕,我会把我的眼睛闭上。人在很害怕的时候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第一反应是闭眼,不是捂耳朵。捂耳朵一定是后置反应,是需要你先抬胳膊再捂到耳朵,它反应慢。所以听觉相对于视觉来讲,它更被动一点。反过来说,声音对你其实是在主动攻击的,你没有办法阻挡这个世界里发出的所有声音。
因为这个主动性,人又会发生另外一个奇妙的现象:长时间听一个声音之后,你就把那些声音给模糊掉了。比如说我们坐地铁,地铁很吵,其实一直在“哐哐哐哐哐”。我们可能今天上班要坐一个小时的地铁,我相信你在最后半个小时的时候,你已经慢慢觉得地铁没有那么吵了。不是地铁的声音变小了,而是长时间持续的这种噪声被人耳自动屏蔽掉了。

我们做电影的最后一个工艺叫混录。混录是在一个类似于电影院的环境里进行的,声音特别大,一般人可能都不太适应这个声压级的。但是呢,作为声音工作者,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本领,就是我们可以在混录棚里睡觉——在巨大声压之下睡觉。为什么?我习惯了。其实这个就是你被动接收到了很多的声音,同时因为你的主观意识,和你的生理原因,你隔一段时间自动把它屏蔽了。
再比如我们的这个房间里,其实这个房间有一个特别大的噪声,我不知道大家觉得没觉得, “呼呼”的声,楼道里也特别的吵。但是其实在我没有停下来的情况下,这两个东西啊,我基本上听不到。但是我稍微地要是跑一点神,我注意力不集中,我就会觉得楼道特别吵,我瞬间我就可以忘词,其实这个就是一种选择性。就像视觉选择性一样,一大片人,我为什么一眼就看见了我今天要接的那个人?他是同一个道理,这就是声音的主动性与被动性。

另外一个,比如说低频。如果你有心脏病,我持续性放这个低频,并且大到能让你听到的程度,你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很多的声音工作者、混录师,他们的心脏都不太好,是因为他们需要在很大声的情况下,在很大的屋子里去听巨大的低频。为什么有些声音让人觉得恐惧?它可能会突然很大声,或者说它频率不一样,你会觉得恐惧,这个是生理反应。有科学研究表示,恐惧感和低频有密切的关系。比如说怪兽,比如说大型动物的叫声,都是低频,会引起人们本能上的恐惧。猫叫你不觉得恐怖,老虎叫你觉得恐怖?电影里恐龙叫、怪兽叫,你觉得恐怖吗?有研究说,猛兽的吼叫中,次低频的成分会远远大于非猛兽。次低频指的就是比低频还要低的声波,可能这个频率是低到人听不到了。但从生理学上来讲,却能让你感受得到。比如地震,可能1千里之外的地震,有的人能觉得,有的人不觉得。它其实是物理振动,跟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所以在电影制作中,比如说我们要做恐龙,要做怪兽,也是都会加入这种频率,让你的恐惧感增加。

心理层面

生理层面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还有心理层面的。声音对我们心理层面产生的影响,我划分了几个类别。

引导性

声音对人的引导性很重要。听到打雷,你就觉得要下雨。听到电话铃、门铃儿,你就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你本能地一定知道,要接电话了。你的大脑根本就不需要考虑:听到的电话铃是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响了,他为什么响啊?他响了以后我应该怎么办?

暗示性

暗示性指的是什么?比如我们看恐怖片。晚上睡在房间里,突然一声“咯吱”,你就觉得一定有问题。你走在楼道里,一推门,你就听见滴水声,“啪啦”左边一门声,但就是没脚步声,只是门……这些都是暗示性的,你的第一反应就是有问题。

唤醒记忆

我们都有离我们而去的亲人,我们怀念我们的亲人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不是拿着亲人的照片,也不是脑海中想起了你离去的亲人的样子。样子已经可能都模糊掉了、想不起来了,但是声音我们却记得。大部分回忆那些朋友的时候,是因为声音。我印象比较深的就是我姥爷。我姥爷是一个嗓门特别大的人,在我姥姥家呢,经常批评我姥姥。我每次一想起我姥爷,绝对是我姥爷喊我姥姥的时候。其他的回忆,可能是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每天回家时的钥匙声;也许是妈妈做饭的声音;也许是爷爷奶奶不断絮叨你的声音……所以声音是非常容易唤醒记忆的。其实声音相对于视觉来讲,你的印象更深,更近本能一点。

对情绪的影响

拿音乐举例,音乐是非常好理解的。有一年春节,我坐火车去外地拍戏,那对于我来讲是离开家乡了呀,大年三十晚上我在火车上。本来没觉得什么,忽然这个列车广播开始了,开始放《故乡的云》、《常回家看看》。我就发现不止我一个人,当时车箱里所有的人——打牌的、吃方便面、大人、小孩都在那哭。它真的是一种共情的声音,是特别能让你共情的音乐。

别的声音也有共情。比如对于我来讲呢,我在非常难过不高兴的时候,发生过几件事情。到现在那种声音我都是不能听的。就是,我记得在做《画皮二》的时候,特别地疲倦。在混录的时候,好像是连着三天就没有睡过觉,非常地累了。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临交片,我只剩一个片尾曲。我需要把这个片尾曲贴上去,就输出了,这样就可以上映了。因为熬夜加班,所以生理上受不了了,我早晨起来在做这件事的时候我失聪了,就是什么都听不见了。我就听不见,我当时就找别人帮我说,“哎,我实在是听不见了,你帮我把大小比例调完了,咱就输出就行了。”后来啊,多少年后,直到现在啊,我都不会再听这歌了。因为我记得离那会儿做完了以后,差不多得有个快七八年了。公司的同事们上卡拉OK,他们就在那唱《画皮》。那前奏一起来啊,我当时我就崩溃了。就真的,他就是一下就让我想到了,那会儿我最凄惨的时候,干到失聪,差点这人就废了。就是因为这个电影!就是因为这首歌!所以其实声音对人情感的影响是很大的。

声音的符号性

我们再说说声音的符号性吧。我把它分成了几类,然后给大家举举例子。

年代性

一个是年代性,就是它的时间性,声音的符号它是有年代性的。比如说老唱片、留声机,它一响起来,肯定30年代。为什么我们要把它的声定义为30年代呢?是因为当时很流行。那个时代大家都一样,都是那个声儿,他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性、群体性的符号了。再比如鸽哨,我小时候北京特别多,小时候好像北京养鸽子的也多。“哗”一吹,那鸽子哗啦就一大片,呼啦就一大片。所以呢,现在在电影里,就把鸽哨作为老北京的代表。那做一个老上海的环境用什么呢?老上海那弄堂里刷马桶声,早上送牛奶的声,那肯定是上海。每个年代的声音不一样。火车也更新换代了,交通工具都更新换代了。我们十年前电影里要是出现一个小摩托,那肯定是“突突突”啊。你现在再出来一摩的,还“突突突”的,就不对了。现在那是电瓶的,是“滋滋”的。

地域性

刚才我说的也是一种地域性,南方没有鸽哨,鸽哨是北京最典型的一个声音特征。还有就是语言,方言有地域性。另外就是生物,生物是有地域性的。比如说蝉,南方的知了跟北方的知了叫的声音不一样。一个很高,一个很粗。如果你留一下心,你一定注意得到。有一些生物,它是南方独有的,它是热带的,它不是亚热带。

不同气候也会造成传播的声音不同,因为声音是通过空气传播的,不同地区空气的密度是不一样的。雾霾的时候看上去阴阴的,声音其实也不透亮。比较干净的地方,同样一个车划过,是非常清楚能听到的。你站在高楼大厦,你往远处看啊,远处那个车声特别清楚地就过去了。但是在雾霾很严重的地方、阴天的时候,你会发现它不是很清楚,他有一点蒙蒙的。其实就是因为空气的密度大,阻碍它了。你像我们去老听声音素材的时候,比如说你给我听一个树林的声——就是风吹树叶,有点鸟叫,有点虫叫,典型的风吹树林,我能听出来是热带还是亚热带、是南方还是北方的,季节也能听出来,白天晚上也能听出来。就跟人的情绪一样,人在早上起来的情绪跟晚上的情绪是不一样的。人一天的声音也会变的,早上起来没有睡醒就会蒙蒙的;中下午你精神最好的时候,是你声音最透亮的时候;到了晚上,会稍微低落一点,你的嗓门会下来一点。所以白天马路上吵架,典型的中国人吵架,女性非常地吵。到晚上你注意,她没有那么刺耳。这就是声音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空间性

空间性它其实也是一种符号。比如在厕所唱歌,你肯定能听出来是在厕所唱的。厕所、教堂、溶洞你一定能分出来,是因为它混响的不同。另外一个就是记忆,某种特定的空间感,也能唤醒你的记忆。

信息性

信息性就是符号的声音信息。信息性是什么?比如军号,有好多种:起床号、集合号、解散号,部队的人一听就知道。还有一种就是特定的特征性,比如救护车、警车、手机铃、短信……在电影里,我们会经常碰到。比如手机发信息的时候,我们给贴一个声,那这个声不能随便贴。为什么呢?是必须得看清楚,他是使的苹果手机还是华为手机,不同的手机它是有不同的声音。汽车也一样,在电影里做的是很细致的,不能只按卡车跟轿车分。同样都是轿车,我们得分是奔驰、宝马还是大众,跑车、轿跑和越野又不一样。所以每一个可发声的物体,它一定有它自己的特性,他不可能一模一样。但是有些声音,我们又需要把它一般化以后。比如说饮水机,听着就是差不多的;空调听着就是差不多的。这个就其实成为了共性,成为了一种符号。

符号化的作用

那符号化的声音,在电影里中的作用是什么?一般化的符号化是让你去读懂电影,是让人一听就get到了。个性化的符号是干嘛的?是让你牢牢记住这个人,这个就是他。你什么时候想唤起所有人对这个人的记忆,或者什么时候想突出这个人自己的情感和这个人的人物性,你就给他加上个性化的符号。

比如说之前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里边有石兆奇老师演的一个长官,那腿是瘸的,所以他走路永远整一拐。我们当时就给他做了一个铁拐棍,他一走路就“嘎哒嘎哒嘎哒”。其他所有人走路的时候就“当当当”大军靴,只有他“嘎哒嘎哒嘎哒”。而且电影里这个人,永远是在画外,只能看见腿,上半身很少能看见。那怎么能每次这条腿出来的时候,或者说隔壁出来一个“踏踏踏”脚步声,一定能猜到是这人呢?你就一定要给这人加一个非常明确的符号。并且你要找一个特别合理的时机,你得让大家把这个符号跟这人给联系上。

还有比如说在武打电影里,侠客抡着剑就出来了。一片十个,一人一把剑。那我怎么弄,它才有特色呢?那不能十个剑都一个声吧,明显中间那是带头的,或者中间那把剑是黑色的,其他人都是白色的。所以要给每一个的物品去打一个声音符号,你去看它有什么区别,你创造的也可以。从他本身的声音发展而来也行,这个就是特点。把声音的符号,运用到你所有的影视作品里、短视频里、游戏里,它其实是一样的,它是共通的。不同的媒介,可能在技术上的可控性不太一样,但其实人的感受方式是一模一样的。

声音场景的还原与抽象声音的创作

其实就是两部分,一部分是怎么还原,一部分是抽象的声音是怎么去创作的。我们所谓的还原是——客观、真实。声音最高的境界是什么?是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身临其境”就是让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仿佛就跟现实生活中是一模一样的。“感同身受”就是你陪着角色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紧张。

但是我说呢,还有更深的一层,就是我到底在跟你说的什么。我希望你在看电影的时候你能明白,我的声音真的是打动了你,让你听到了,而不是只是简单的坐这跟着哭,哭完了出去讲的啥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最深层次的还是说让你读懂了我们在干什么、这导演在干什么、这电影到底是拍了一个什么事。

还原

先说这个还原,还原是第一位的。看电影,我不管是拍的是外太空还是地核里边的事儿,我都让你觉得电影是真的。还原真实,其实我叫客观真实,就是客观的真实,而不是我创造的真实。比如就这个房间,该有什么声就有什么声,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怎么还原客观现实?最主要的是解构。很多人都在问我怎么能做的跟这个现实空间是一模一样的,是不是我支一话筒把它都给录下来,就客观真实了?其实这不对。那我问你,你有多少个话筒?你多少个话筒你都收不全。你这个话筒放在什么位置呢?解构法很重要,就是你先得知道我这个现实客观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

场景解构

我们要学会两种,一种叫场景解构,一种叫动作解构。举个例子,比如说场景解构。就这屋,这个屋到底有多少声儿?这个噪声“呜呜”,我觉得是空调,这是一个声。二一个,这灯有声,相对于这空调小一点,但是它有声。三一个,他的机器有声。四一个呢,那蓝衣服的小伙子在边上一直打他那电脑噼啪噼啪。剩下的就是这一片人,那个干什么的都有啊,反正你们手里的所有的动作也是有声的。接下来我说微层次的声啊,可能就是你们不注意的声:就是这个门不是很隔音,这个外边儿楼道里是有声儿的;这个屋里那个空调有一点点风,所以那个角上那个树叶子,它有的时候会有一点声;所有你们的衣服是有声儿的,衣服是有摩擦声的;还有就是对面那个大哥,他坐着的时候他会蹭,他老蹭,这都是微弱的。我的说话是个声,我这个椅子有一点点声你们听不到,但是我能听到。其次,这个话筒。这个话筒我本身自己有一个声,完了从那个话筒里出来,那个喇叭也有一个声。先学会把一个场景里所有的声音解构,不是靠耳朵听的,是分析出来的。先把所有分析出来,下一步我需要把这些所有的声音收集来,再开始还原。

怎么还原?一、方向。如果拍的是我,那我跟你们一个方向,你们是在我后边。如果拍的是你,我就在你后边,门在我左后边,这空调那口在我右后边,右前方是键盘。把它按照这个位置摆好,它的方向搞对了。下一个就是它的层次。层次是什么?层次就是一个真实的比例,谁远谁近。所以先解构,解构完了以后,把这些所有的信息进行挑选,挑选出最像、最真实的那个声,把这些元素拿过来以后,再进行方位上、大小声上的铺排,再去处理它的音色。所以为什么说电影它是一个拟真的过程,是因为这些。

我刚才说的这个场景很难录,因为我话筒不管放在哪,一定收到的是离话筒最近的那个声。我不可能拍个戏,让所有人演好几遍,我一人录一遍吧。也就是说,很多的声音其实是我收集来的,我单独录制的,不是你们在的时候录制的,所以它其实是一个拟真。就是因为要拟真,所以永远放弃掉拿话筒录下那个声音的想法,录下的那个声音对你来讲不够使。

动作解构

比如刺杀,这一个动作。我们在做《影》的时候,里面有一个王,穿了一大袍子,从背后被捅了一剑。在后心的位置上“咔”一剑,捅完了以后“啪”倒地上死了。在这个电影里的同样一个场景里,捅过三次:先是把一个太监杀了,太监是这样横着割喉。第二个是这个王,从背后出了一剑,给他杀死了,第三个是一个穿着盔甲的武士,从前胸扎进去的,到底还是死了。我希望我的声音做的好,那他就应该不一样,那就应该更真实。这三个人被杀死的声音,应该是不一样的,因为他的杀法不一样嘛。那么怎么能让它变成不一样?如果简单说来讲,它就是“噗噗噗”,就是三下,反正就死了,对吧。最多是“噗哧”,完了“哗”血就喷出去了嘛。

解构——穿后心那人被穿死了以后,躺在地上,“呕呕呕”在地上吐血,说不出话来。为啥他说不出话来呢?是因为他的肺被捅破了。这是我分析的啊,我用来解构这个过程。这个剑啊,刺进去以后,捅进了它的肺里,就把肺给捅破了,所以它漏气。漏气,所以它一张嘴呼呼的,气就往上涌了。然后气这往上涌呢,他就说不出话来了。这是我理解的。所以我这一剑下去,我必须让所有人能听到,我觉得他是合理的不说话,合理的捅破这个肺。所以它穿进去的时候,我们是扎了一个泡。就是箭穿肉,“噗”进去的时候要扎到一个泡上去,像鱼鳔这种,或者一个小气球,里边都是水,“噗”要把这捅破。另外一个里边不能是水,是要气,完了再从前胸穿出来。所以里边穿破肺的这个声音是非常明显的。

另外一个人是穿着一盔甲,从正前方捅,捅了他好几刀,然后这人才死。那这个人跟刚才怎么有区别呢?这人捅完了也不咋说话了,但是咱不能用同样一个方法,给这人从前面再捅一次吧。他那个盔甲啊,外边是金属的嘛,里边是皮,皮里边还穿了一个布的衣服。布的衣服和一层皮的甲,皮的甲外面再套了一个金属的壳子。其次,那一把剑从前胸穿到后背,也就是说他需要破几次?铁、皮、肉,出去:皮、铁,是这个顺序。其次,那么厚的盔甲,肯定得是极度的愤怒和特别大力,才可以把它穿透。这个真实性,在电影里表现的是什么——刺杀他的人对他特别的恨、愤怒大。我想提升这人的愤怒感,让观众感受得到。所以我才一定要把他铁、皮、肉全部让你听的特别地清楚。其次,人是有肋骨的,他是必须要破了筋,破了它的膜,把肋骨卡断了再过去。我把这个声音做得过程非常地详细,稍微放长了一点点,你会觉得它很真实。虽然你听到了我这一系列的声音,但你不会意识到,因为它很快。你不可能说一下一下听的,因为不是慢慢往里捅。但其实就是因为这个组合,让你感受到了他特别地暴力,他能做到这件事情,就是因为他有极大的愤怒。

当你解构完以后,剩下的要怎么做呢?金属剑穿铁盔甲怎么做?不可能是找一个金属剑穿铁盔甲,谁也穿不过去。这其实就是在用另外一个思维——拟真性思维:听着像,即时像。这其实就是拟音,他们的原则就是,听着像即为正确。我亲眼见过一个老师傅,我觉得特别的绝啊。是全中国最好的一个老师,今年已经90多岁了。我有一次录一个电影,我让他做刮鱼鳞的声,就特别像,比我妈刮鱼鳞更像刮鱼鳞。后来我就问“你到底拿什么做的呀?”——就是两把刷子,就做出来了。他们就是运用想象力在工作。在英文里,拟音师叫artist,foley artist。就是说他们被称为艺术家,他们是有极强的想象力的。

再举例。汽车,比如一车“哗”开过去了,一会又开过去,“哗”一会又开过来。汽车的声音怎么做的特别地好?不是你随便找一个音效素材就可以了的。发动机的声音,轮胎蹭地的声音。地是另外一个细节,地可能不是很平,也许有小石子,或者有点坑坑洼洼,那可能它本身车有一个震动声。这个三个声音把它组合了,它才能成一个很丰满的声音。

再比如,人。爬山的动作声怎么解构?你不能只有一脚步声“踏踏踏”就过去了。你可能再铺点草,“嚓嚓嚓嚓”又过去了。但那也不像人。首先你得知道草有多深,地是土地、石子地还是石头地,是雨后还是干旱……它发出来的声音是不一样的。其次,你“腾腾腾腾”走过去,你不光是脚跟大地的声音,还有裤子是不是还会刮到那个草?如果它不是一个平地的话,那裤子的材质也很重要。要是穿的羽绒服,穿的防风裤,和女孩子光着腿,或者穿一个棉的裤子,声都不一样。这些所有的细节,你把它拆分出来,你把它的材质找对了,你才能有可能去创造一个跟真实非常相近的声音。这个就是声音场景的还原,现实客观场景的还原。

抽象的声音

其实抽象的声音没那么难,我觉得就是所谓的主观跟客观。主观的声音其实方法差不多,就是你要换一个思路。其实所谓抽象的,它就是改装跟幻化,就这俩词儿。改装:把现实客观的声音改装掉,在现实基础上改装,你就会发现它不一样。幻化:本身它是长这样,我把它幻化,彻底幻化成另外一个样子。同样是现在这个场景,刚才分析了嘛,有这声有那声,咱只要把这些声音都收集了、比例调对了、空间调对了、远近调对了、方向搞好了,咱就还原了这么一个客观的场景。

那要是把这屋子做成主观怎么做呢?一上来是正常的一个客观场景,这些声都有,我的声也有。完了呢,我有点紧张,你会觉得我声音有点发抖。我可能会有吞咽的声儿,这说明我紧张。把我这个发抖的声和这个吞咽的声,给提大一点点,比正常的声音大一点点,你就一下会觉得我紧张了。反过来,如果我不想表现这个老师紧张,我一定把发抖的那部分和咽唾沫的声音全给压下去,让你听不见。好多采访啊,采访完了后剪辑都得修,不修根本没法听。那各种紧张的、断了片了的都有。其实就是用这个方法,把它修的更利落了。那么我夸大那个东西,就是营造紧张感啊,这就是客观往主观进入了一点点。

再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是什么呢?就是我更紧张了,我为什么更紧张了?我说了半天都没人理我,就是底下一点反应都没有,该睡觉睡觉,玩手机玩手机,该聊天聊天,那你说我能不紧张吗?我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我这个讲的有问题,也不好听,大家也没兴趣”。然后我就进入了一个更紧张的情绪。这在听觉上我该怎么来表现呢。我更紧张,我不能把刚才那颤抖再提大,那就太土了。不能用同一种方法,那怎么办?我把你们那所有的声——议论的、在打电脑那个、玩手机的、摩擦的,我把这些声音提大。这些都是没好好听我说话的人会出的声,我把它在原样的程度上,再放大一点点,这样你会觉得我这个人已经开始承受不住了。我已经不再压制了,这些东西已经要影响到我生理了。

再进一步是新的一个程度,你就会觉得我已经进入恐怖期了。人在紧张到一定程度后变恐怖的时候,他可就不是我这样了,他就是真的磕巴了,真的忘词了。我们看电影经常有上去演讲的,演一半就躺地上那种。就是因为自我放大了那些声音以后,造成了自己的一种恐惧。当人的恐惧达到一定顶点的时候,生理出现了变化,就会出现幻觉。要表现幻觉,有几种方法。一种,我把刚才那摩擦声、打键盘的声给它变形,我把所有打键盘的声音变形到听不出来是真键盘。可能我变形到了有一点点像刮擦、刮黑板的那种声。还有衣服的摩擦声,当你放大、调制,它都可以变出一些奇怪的声。比如说它慢慢放大成了一种耳鸣,一种比较尖的噪声。还有刚才有人在那小声嘀咕,我把它放大、变形,变成一种“嗡嗡嗡嗡嗡嗡嗡嗡”。我把这些所有幻化的声音往大提,这就到了我的主观声音了,就这个程度已经到主观了,因为客观声音已经不存在了。

这个时候我觉得还不够。为什么呢?我最终想让他躺在地上,光这还不够。我得让他快速躺地上,所以我得下一个最大的招。我最害怕的是什么?还不是你们不听,而是你们都走了,这可能是我最接受不了的。你们如果走了,这个椅子是有可能会发出声音的,有那种“噼里啪啦”的声。我最后把这个声加上,但其实这个声音是我幻想出来的,就是在我主观情绪里幻想你们都走了,噼里啪啦一阵响,完了我就可以躺地上了。这个其实就是一种声音设计,它是你在分析这个人的心理和这个人在当时的情绪之下,他的生理上会是什么反应。我们把客观现实中发生的所有的声音,给它改装一下,调整一下比例,再给它扭曲变形一种别的声音。其实就是这么一个过程,它没有那么复杂。

要想处理成一个抽象的场景,首先就是把现实客观场景的信息过滤掉。选择一下,这个没有用,那个有用。这个虽然有用,但是可以把它拆解成细节,这个有用的声源里的哪个细节最重要。把所有挑出来的重点元素跟细节放大,剩下的可以没有,那会是很奇妙的感受。比如说咱们站在马路边上,有车,有风吹树叶,后边有一大楼,大楼底下还有好多玩的人在那叫,还有远处传来的声。你尝试把现在听到的声音,其中一半全部摘掉,只剩另一半的时候,非常地奇妙。你站在那看着大风吹着树叶,人群在那叫,但是把所有的人声全拿掉,把风吹树叶全拿掉,就光听着车声,看着这个风吹树叶,是有一种很奇妙的感觉。换一种方式,把所有马路上慢速的车全减低一倍的音量,把所有快速的声音提大一倍,你试试,也很奇妙。这个就是主观声音的一种使用方式。

比如一个人临终,躺在病床上。如何表现他快要死了?在拍法上,只能拍一个人躺在病床上,边上有一个监护仪,那一响,一会它就变直了。你换一种方式,就还是这个人躺在那床上,不管边上那仪器,怎么能让它再奇妙一点?他的脑海中是可以听到很多东西的:有人在他的耳边说话,他可能听见了他年轻的时候那个胡同里的自行车铃;他有可能听见了他小的时候妈妈叫他;他也有可能就是脑海里想起了有一个人在跟他说,“我恨你,我恨你,我恨你,你不要走吧”。或者他从来没有去过大海,很想去看海,但不幸得了绝症,再也没有机会去。也许脑海中最后的声音,就是大海声响起,微微一笑。这是有很多种方法去影响情绪的。

为什么说电影也算是一门艺术,他可能没有像绘画、雕塑那么强烈的个人风格,但是电影也算一个群体艺术。既然你希望这么多人去看我给你带来的作品,你就应该自己首先学会感受这个世界,对声音要有一定的了解。我作为一个职业的声音工作者,可能跟大家相比,对声音更敏感。我们可以用眼睛去感受世界,我也可以用我的听觉去感受这个世界。

比如说,我每天早晨起床去上班,开车要一个半小时。我每天都走二环路,但我每天听到的这个二环路上的噪声是不一样的,取决于今天我的心理。我今天早上一起来,就有一客户给我打电话,就让我怎么怎么着,我就特别焦躁,然后我听这个马路上觉得特别吵。虽然同样是一个半小时,但我就觉得它老不到,因为它太吵了。我有时候早上起来真没事干,那出去吃饭去呗,还是那条马路,我就觉得它不是很吵。所以我发现,由于我的心情不一样,我听到声音是不一样的。

再比如高原反应,高原反应导致大脑缺氧,大脑缺氧以后神经就不敏感了,于是就会出现高频的缺失或者是低频的缺失。所以做电影的时候,高原反应的做法,普遍要不就是嗡嗡的响,要不就是出现耳鸣。再比如说窗外那鸟啊,一般来讲,心情特别高兴,阳光明媚的时候,出去约会小情人去了,这鸟肯定是欢快的鸟、阳光的鸟。小学生背着小书包,第一天上学,高高兴兴,那得配好听的鸟。要是今天心情特别不好,倍儿丧,出门就不高兴,那得换一种鸟啊——乌鸦,乌鸦烦,特别烦。要是今天烦躁怎么办——麻雀,麻雀是非常讨厌的一种叫声。在不同的心情与情境之下,你去换不同的鸟叫声。还有一种,比如说风吹树叶吧。如果我觉得情感还不够怎么办?我想加点别的,附加一些非现实的声音。我是为了想有一个主观情感的描绘,而加的一点别的声。风吹树叶,情感度不够,可以加海浪,海浪是在一定程度上接近风吹树叶的“哗”。我要的是流线感,你听的时候不会觉得里边是一个海,你不会觉得不真实。

提问环节

Q:在电影音效的制作中,拟音和合成器制作各占多少比例?什么样的情况下用拟音会更好?
A:在电影制作里,拟音是一个工艺。从这个工艺来讲,人、生物、物体因物理动作而发出来的所有的声音,都归拟音部门解决,他应该从头到尾都去录。你所说的合成器,我觉得更像是我们分工里做效果的部分。效果就是比如说类似于打雷声,或者是刀剑声,或者说是这个汽车声。效果我们有三个手段来做:第一个手段叫录,我们也会去录汽车;第二个手段就是资料库,在各种资料库里去找一些声音;第三种情况就是,资料库里没这资料,那我们会去拟音棚里录一些这样的素材。把这三种素材收集来以后,利用你说的合成器、效果器来进行调制,把它们合成成我们想要的素材,基本上是这种工艺。

Q:当您接到一部电影声音制作的这个工作之后,您对整个电影声音制作的创作思路和流程是什么?能请您简单再说一下吗?
A:当接一部戏的时候,我的第一个工作是读剧本。读完剧本以后会跟导演去聊这个剧本,导演想要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想要塑造什么样的人物。也可以跟摄影、美术老师一块开会去判断一下,这个电影呈现出来的视觉会是什么样,在这个情况下做一个声音的一个概念。不是具体的创作方案,是根据这个我得到的故事和未来拍的这个视觉样貌的想象,我做一个声音,这是最开始。之后就进入了拍摄期跟制作期了,那下一个阶段基本上就是你已经看到了成型的画面和剪辑好的画面,去针对他来做。

Q:在预告片里面的音乐、音效跟电影正片相比,制作上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套路和技巧?
A:预告片跟正片不一样。正片是一个完整的叙事,所以在做正片声音的时候,叙事跟塑造人物比较重要;预告片是在电影未上映之前吸引观众去看的,说白了是要卖这个电影。我先给你截取一些,比如说精彩的片段,或者一些小的剧透,或者说我告诉你都有什么卡思。所以预告片的重要特点,有一点像广告,它要吸引别人去看。那你里边出现的所有的声音,包括音乐,首先要吸引人、节奏好,并且很明确地告诉观众,我的电影有什么看点。

Q:各大电影奖项在评电影最佳音效奖的时候,他会考量的一个标准和方向是什么?
A:我觉得首先是电影得好,这是第一个。因为其实电影节呢,好电影才有机会更容易进入提名,所以还是要争取做好电影。二一个,具体的是通过哪些来评价声音。我只能说中国有一个技术奖,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有这么一学会奖。这个在评声音的时候还是有一个标准的,就是类似于对白、音色、空间都是很技术性的,一条一条的这种标准。但是其他电影节,应该说不是很严格。如果要是我知道怎么评的话,我就可以百发百中。

Q:把影视移植到手机上会有什么问题?在手机这个相对来说音域受限制的平台上,去制作这个声音有什么限制和技巧?
A:我的习惯是,不管你做什么,你要先了解他的标准。比如说是给院线做的,那院线的声音什么标准是可以确定的。网络跟电视台它不就是网台联动𣊍,他们的播出标准也是有限定的。我针对他不同的投放媒体,我会用这个标准去检查它。就是我知道电影院应该5.1,那我就在混录棚里去检查和做它。那我知道他是在网络上放,我制作的时候就会根据他平台的那个标准,把他不可能有的频段卡掉了。其次,有一些东西我会拿手机检查、拿笔记本检查、拿电视检查,用更接近用户听到的那个环境去检查。可能有的东西我又在网上放,我又上电影院放,我又手机放。在国外来讲,他是要每一种要分别混录一次。是不是其实在一开始去做的时候,就得考虑会更好。如果做的时候,你已经考虑到要在三种平台,那我建议做的时候按最高制式做,剩下的往下兼容,往下兼容会好一点儿。

Q:在武侠片中经常会有这种刀剑拼杀的这种“曾曾”的声音哈,然后还有那个袖口的声音。像这种您认为是取自于真实世界的真实声音的放大,还是说他完全的那种拟声?还有就是,除了这种武侠片里面会用的刀剑的碰撞的声音以外,还有没有类似的场景,也是采取相应的这种方式的?谢谢。
A:其实声音制作的方式,它就是录完了以后处理,简单说就是这样。资料盘也是有人录完了处理了卖给你的,所以其实本身那个声音来源于首先先捕捉下来、录下来,录完了以后再处理。你说的武侠片,一般是这个打一剑是三声啊。我告诉你技巧啊,好多人不会做,我跟你说他为什么是三声啊。首先抡出去的时候,我这个一抡啊,先是一袖子声——呼的一声完了;其次是我的剑抡出去那声“嗖”的一声,或者“呼”的一声完;第三下是打在你身上那声“啪”的一声。所以一把刀是三个声。这三个声怎么来的?袖子声你可以录啊,他不难录,你抖一下就出来了。剩下的这个我们专业叫whoosh,就这个抡声。抡声录也可以,一般这个whoosh声,说实话合成的成份比较大。第三下就砍着你,一定得录。为什么?是因为你砍不同的东西不是同一个声,所以你希望砍的每一下都不一样。砍木头、砍铁、砍石头、砍地板,希望都不是同一个声,我们管它叫皮子。细节像不像,细节是靠录的。但是那个劲你是录不出来的,那个劲其实是又拿了一些别的素材,力量比较大的素材再合成。其次把这个材质声加上你那个特别大的那个劲声,这俩放一块,你听上去就是砍,你想要那个东西劲又大。
所有的不管是爆炸或者是撞车,他套路全都是:采集合成、采集合成。不是说采集了一个,我合成的时候就用这一个。我可能采集了十个,并且比如说这个刀砍柱子,我不一定用铁刀和石头,柱子我有可能用皮的,就是你要换别的方式。同样一个声,可以换不同的方式捕捉好多素材来集体合成。就看你想要哪一个。电影叫作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再比如说拳击啊,真没声,我听过拳击都是“啪啪啪啪啪”,特别薄的。我做过一个拳击电影,在电影里都是“咚咚咚咚咚咚”。它其实不是生活中特别真实的声。但是如果全无声,在电影里你觉得他不来劲。所以在电影里,有一些声音其实是夸张的。你夸张可以,但是你一定要让人觉得还是那么回事,其实就还是分析。


※ 本文根据赵楠老师在腾讯IEG的分享实录整理而来。

编辑:shybluec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