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景观及声音设计

声景的简介

  声音景观也叫声景,简单地说就是耳朵听到的风景,这个词是借鉴landscape而来的。scape通常翻译成“景观”,landscape是指肉眼看到的风景。将landscape里的land换成sound,就构成了新的复合词soundscape,声音景观。也就是说,这里所指的风景,不单单是靠视觉,同时也需要靠听觉捕捉到的声音来一同组成。

  声音景观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加拿大作曲家、音乐教育家Michael Southworth在1967年提出。当时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支持跟领导下,创建了一个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声音环境调研项目,叫做“世界声景计划”。项目关注的是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所感知和理解的声音环境,也就是自然声环境和人为声环境的组合。

  由于声音景观这个词应用非常广泛,所以在不同的语境里面含义是不同的,有自然声音录音、声音环境分析、艺术化的声音创作以及在音乐学、建筑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领域各自的分支。

声景的定义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2014年明确了声景的定义: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个人或是群体所经历、体验或是理解的声学环境。因此,声景可以被理解为某一个空间里面众多物理声源主动或被动发出声音的集合。

声景三要素

  声景强调的是听者的感知与评价,换句话说,声景必须由人的主观参与。比如,大海的浪涛声、森林的鸟鸣、刮风下雨声等,如果没有人的聆听,就不属于声景的研究范筹。声景是由 人-声音-环境 三个要素组成的,其中人的情况是最复杂的。人的因素既有不变的因素,也有可变的因素。比如,一个正常的成年人的听觉系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可以看作是不变的因素;但是听者的心理、生活经历、地域风情、民族特点、语言环境等因素是可以改变的。因此,在声景的学术意识里面,人的聆听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聆听不仅仅是听觉能力,而且是一种声音意识。在聆听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搞清楚进入耳朵的内容,还要理解我们听到的声音所在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它所带来的意义。因此,在聆听的时候是需要带着意识的,这种意识是需要锻炼的。聆听强调的是对声音的重建,凸显的是聆听本身的价值。这里的乐音跟噪音的界限已经打破了,一切声音都成为聆听的对象,特别是自然的声响、环境声,均可以成为研究的主体。

环境声的组成

  按照环境中不同声音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声景中的声音分为基调声、信号声和标志声。

基调声

  基调声也叫背景声,是在特定的声环境下,周围背景所发出的声音。比如在海边听到的海浪声,在小溪边听到的溪流声,在沙漠中听到的风声,在树林中听到的雨声等等。背景声强调的是听者非主观訆意去倾听的声音,往往具有伴随性的特点。

信号声

  信号声也叫前景声,指在特定的声景中给予听者提示的声音,带有信号的功能。比如,铁道叉口火车通过时的警报声,马路上汽车开过的喇叭声,手机来电的铃声等。

标志声

  标志声,就是在特定的场所里面发出的,带有该声学环境标志性的声音。比如,广场上的喷泉声,老上海弄堂里的叫卖声,教堂的钟声等。标志声可以是原声的,也可以是人工构建而成的。某时代、某地域的人,对特定的标志声往往会感到非常亲切。所以标志声象征着某一个地域或某一个时代,也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中必须加以保存和复兴的重要对象。

声景与声音设计

  声景主要是用于建筑和景观设计,我们在影视和游戏的声音设计中,也可以借鉴声景的设计思路。环境声是声景中可变性最大的,是声景设计的重点。在声景的设计过程中,需要设计师根据相应的情景,考虑听觉与其他感官的关系,通过配合形成综合景观,加强整体景观的调和。

  水琴窟和天坛回音壁就是经典的声音景观设计案例: